社康護士西遊記

小宛子

  有機會去英國取西經,實在難能可貴,眨眼間已一年多了,二零零九年十月尾,一行八位社康護士來自七間醫院,在倫敦一齊上課實習、住宿舍、吃每一餐飯, 大開眼界,亦都增進友誼默契。

  英國盛行健康檢查,下至五歲小孩,上至七十歲以上長者,都有不同的健康檢查,越早驗出問題,就越早能有醫治的方法。

  廿四小時的電話諮詢服務、隨處隨診的中心、小型創傷中心,都能將較輕傷患者分流至較快及較適切的醫治,亦減少了使用醫院急症室,由登記至診症最快可以短短兩分鐘便完成。

   西醫診所隨處可見,西醫是英國醫療照顧的主要關鍵人物。護士診所的執業護士亦會看症、開藥。另外,我們參觀了一所由護士主理的社區醫院,當中有診所、短期性的暫住服務。日間老人院亦有手術室,專門做較簡單的手術及檢驗,奉行一條龍服務,簡化轉介程序,視為「易」的醫療。

   重頭戲的社區護理,讓我看見他們的緊密照顧,社區護士、個案經理、專科護士、顧問護士在社區為不同程度的病人提供護理,由病房面見、診所覆診以至家居探訪,無縫護理,可見一斑。

   虛擬病房亦令人眼前一亮,他們把高危長者的資料搜集處理,高度注視得最高危分數的一群長者將社區模擬成病房,由醫生、護士、社工,物理治療師、家務助理等各專業就著長者的需要定期探訪,給與到點服務每月開會滙報,從而肯定各高危長者在社區中得到適當的照顧。長者的高危指數增高,需要更多的護理,便會適時安排暫托或短期住院,避免病情惡化。經過虛擬病房料理一段時間後,高危指數又减低了的長者,就可出「院」, 繼續在西醫診所接受診治。其實,香港的社區護理亦有類近影兒: 搜集高危者資料、改善家居照顧服務、離院改善計劃、護訊鈴、屋邨護士等等我們所欠的,是沒把它們縫製在一起,策劃工作流程、排序、將服務結合成無縫而適切的護理,廣泛並統一的使用在各社區中。

   因着醫療融資的大不同,所有英國醫療的早、快、緊、易,未必能全面應用在香港的社區護理中,但英國護士在整個長期病患者護理的積極、受肯定,就真的值得香港護士們借鏡學習。 有一段時間,英國閙醫生荒,護士們積極進修裝備自己,達到斷症開藥的要求;十年過去,社區醫院護士診所的成效、病人對護士的信任評價,己證明了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,專業資格亦不成疑。

   另一點令我印象深刻的,就是英國長期病患者會較主動照顧自己的病患,我相信這點跟他們較前瞻性的護理模式有很大關連,病人在患病初期己得知整個病況演變,他們亦推崇病人授權法,使病人能在有能力之時就去策劃、學習如何照顧自己的下半場,充分而及時的健康教育着實使病人能更自主地處理自己的病患

   要改善社區護理,病人與醫護都需要有頭腦上的改變;病人要更有責任心及知識去照顧自己的病,要有這樣的改變,醫護們就要加強病人對長期病患的認識、需要和護理,要做好準備在更前線迎接他們,陪伴他們好好地生活。